欢迎访问黄山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号:L-AH000004 咨询电话:0559-2515303 / 2543070 / 15905590408     老版回顾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黄山 > 徽州文化

 

关麓概况

    关麓,又名“关路”,俗名“关路下”,因地处武亭山麓和被称为“西武雄关”的西武岭之东麓而得名,又因为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主要官方驿道经过这里,所以别名“官路”。

关麓村民半数以上都姓汪,聚居着唐朝名臣汪华的后裔,建村已有千年历史,村庄现有140多户人家,400多人。关麓村原本不过是一座极普通的乡间村落,但因地理位置优越,在徽商外出经商的热潮影响下,关麓村的村民不仅外出经商,而且在村里开有各种店铺上百家,这里逐步成为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古集市。

    关麓最有特色的是设计精巧、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八大家”连体建筑群“八大家”为关麓村核心建筑,是同宗兄弟八人所建的八座豪华住宅,外观上八座宅院自成单元,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相互沟通,如同连体,是宗族观念和势力的生动写照。“八大家”的始祖、徽商汪昭孝,生有八子,即为今日的关麓“八大家”。昭孝公所生八子,初期均在祖屋“春满庭”成婚居住,后大多外出经商,生意兴隆,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八家”子弟因贩运了一批皮油(柏脂、制造蜡烛的原料)而发了大财,相继在关麓故里建筑了大批精美的房舍,才有了今日“八大家”古民居建筑奇观。

    关麓“八大家”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康熙年间,竣工于咸丰、同治年间,前后经历了200多年,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规模。“八大家”共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书斋各1幢,占地约6000㎡。“八大家”不是“八大间”,它是一整套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建筑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每单元各有风格不一的正屋、偏厅、厨房及庭院,自成一体。但各单元之间又相互联通,楼上楼下均有门户串结,从而使“八大家”形成一个整体,其结构的别致,在徽州古民居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不说外人进“家”如入迷宫,就是在“家”中长大的人也很少有人确切了解其全部结构。这种兄弟一家,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正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

 

月塘

    漫步走入关麓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这是关麓村的风水塘,由村民人工挖掘而成,因其形似一轮弯月而得名为“月湖”,当地村民又把它称为“月塘”。

    月塘占地面积约3000㎡,当年湖的西岸是汪氏的宗祠、支祠及一所学校“问渠书屋”,湖边周围的雕栏玉砌,有24根花岗岩石柱,嵌着108块长约2m、宽约80cm的“黟县青”石雕板;东面湖堤上置有石桌、石凳;西面筑有玲珑小亭,是当地村民傍晚休息赏花的最佳去处。现在祠堂、书屋及湖边石栏虽已不复存在,但湖内荷花依然年年绽放,出淤泥而不染,与碧波粼粼的湖水、粉墙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颇具诗情画意。

    跨过村中麻石小桥,沿武陵溪水跳石而行,便来到了关麓村最主要的建筑群“八大家”前。

 

敦睦庭

    “敦睦庭”是“八大家”中老六汪令钟所建,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整幢房子是前后两进廊步三间结构,后面有偏厅、临溪书屋,屋内雕梁画栋,描金绘彩。

    来到这一家,我主要为大家介绍关麓村的传统工艺-米塑,又叫“米盆”、“祭盒”,顾名思义,是谷米塑成物形的“盆景”,为旧时祭祀用的供品,这种名不见经传民间艺术仅流传于黟县关麓村。

    “米塑”工艺源于何时,尚无可查考。相传清朝中叶时,关麓村的汪氏家族外出经商发迹后,回到故乡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幢幢精美豪华的住宅。他们认为,自己经商成功,完全是由于神灵的护佑,于是,别出心裁设制了一种不一般的祭祀礼品,以便能引起神灵的特别关注而倍加佑护汪氏。他们还订下族规,这种祭品制作的程序与方法,只传媳妇,不传女儿,以免泄漏让异姓仿效,致使菩萨不灵,而这也是“米塑”这门工艺一直难传的根本原因。

    制作“米塑”俗称“装米盆”,主要有选米、熬米胶和粘塑三道工序,所塑之物,玲珑剔透,独具一格。其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大米,须粒粒精选,大小均匀,色彩晶莹,米粒较长。制作时,将米和稻子掺在一起,用手轻搓,利用摩擦除去米上的糠屑,使其成玉光色,再选出完整的米粒,用镊子将米头缺口处的糠屑挑去,此后用糯米熬成的胶水,将米粒按设计图案,一粒一粒粘在塑模上,那米粒首尾相连,恰似配上榫头一般。“米朔”通常只用于制作祭祀用礼品,诸如罗汉、花瓶、茶杯、果品等。

    建国以后,随着民间祭祀活动消失,这种工艺也不再流传,濒临失传,现今的关麓村仅有个别老人掌握这门工艺。我们今天来到这一户人家的主人汪景恒可算得上是“米塑”工艺的最后传人,这里有他与其父最后一次制作“米塑”的照片,这大概是我们能见到的关于“米塑”工艺的唯一资料。

    看过了米塑,由偏厅往左行,庭院中又出现一幢全木结构的两层小楼,这是家中的私塾,当年各房的子弟在此处读书,因门前有山溪蜿蜒而过,故取名为“临溪书屋”,书屋面积10㎡左右,彩绘清新淡雅,厅中凹进去的一块是当年老师授课的地方。

 

延禧庭

    延禧庭由“八家”中老七汪令録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的历史,整幢房子为前后两进,有廊步三间和有便厅的廊步三间各一幢,房子结构与“敦睦庭”相仿。我们现在进入其中的第三幢房子,房子面积较为狭小局促,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大部分的老房子一样,这户人家虽然是雕梁画栋,但在文革中被破坏,木雕几乎没有一处完整。房前门罩上的砖雕立体感极强,雕有山水人物,但人物均已失去头部,只有最下层的游龙挂络,保持得较为完好,龙首怒目圆睁,龙身弯曲虬劲,在徽派门饰中却也是极为难得。

    转过身来,院子的角落中,种有一丛天竺,却是格外引人注目,果如烈焰,叶似翡翠,枝干密集挺拔,沿墙体而上,已探头出了墙沿。大家到了黟县,若是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古老民居的墙院中,几乎是家家必植天竺。天竺,别名“大樁”,为常绿植物,其生长速度缓慢,但寿命极长,易栽活,庭院中大家所见到的这株天竺,已有百岁的树龄了。天竺乃“长寿”之木,常作为贺寿的祝词,每逢亲朋好友办吉庆喜事送礼时,在礼品筐中,总少不了摆几束天竺青叶,这表示祝福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保佑小辈“无病无灾,长命百岁”。古徽州还有植天竺用以避火的民间习俗,因为徽派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且房子之间的间隔极小,所以火灾乃徽州民居的最大隐患。于是,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庭前院后都不乏天竺那婀娜的倩影,这恰表露了人们期盼太平,渴望消除火灾隐患的心理。每年冬末春初,天竺枝头挂满一串串殷红圆润的果实,也给新春佳节倍添喜庆气氛。

 

瑞霭庭

    瑞霭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廊步三间结构,六幢相连,楼上楼下都有门户相通,藻井彩绘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家中设有供子女读书的“双桂书屋”,为八大家建筑之最。

    瑞霭庭大门朝东,进去是一长方形庭院,除正门外,还有两扇边门,右边门洞上方书有门楣题额“紫气延禧”,此门可通往屋后花园。汉代刘向的《刘仙传》载“老子西游,关令平喜见有紫气浮吴,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人便以紫气象征祥瑞,想来“瑞霭庭”也是取意于此吧。左边旁门上书有“松风”二字,通往家中大花园,两字一为楷书,一为篆字,形成书法上一种独特风格。

    瑞霭庭正厅坐北朝南,正门建在大厅的左侧。正屋三间两楼,太师壁上挂有“松鹤延年”中堂轴画,两旁的楹联为“幽徨迸  无余地,老木交阴不计年。”。

    人们只要稍一注意,便会发现瑞霭庭正厅的厅堂通脊柱一反常规,不是垂直矗立,而是一律向上厅倾斜,给人有明显的斜撑之感,这除了在建筑上体现对称变化和线条流动的美学特点外,也蕴含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服正、尊上之意。

    瑞霭庭正厅上面藻井的数十副彩绘图令人称绝。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天花上的一种装饰处理,徽州民居一般多以各种花纹及吉祥物装饰,图案也多为几何图形,而关麓村的藻井彩绘却是根据建筑物的功用及居住对象的不同绘以不同的彩画,内容丰富多彩,规格多式多样,色彩和谐鲜明,堪称一绝。

    瑞霭庭的藻井彩绘有宝鼎、鲤鱼、葫芦、彩蝶等不同的图案,也有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画中人物神采飞扬,呼之欲出,忠孝礼义是我国古代儒家传统的道德标准,其中虽有不少封建落后的思想,但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传统美德还是有教育意义的。有着“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地区,即装饰美化了家居环境,又教育了子孙,确实花费了一番苦心。

 

双桂书屋

 

     “诗书持礼,清白传家”是关麓村的世代家风,村中古民居中几乎都建有不同规模的书屋、书斋,俗称“学堂厅”。

    桂花,因其艳丽的色彩和芬芳的馨香,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蟾宫折桂”、“攀桂步蟾”都是指考中状元,“桂林一枝”、“桂冠”则比作出类拔萃,取名“双桂书屋”正体现了主人对子孙后代的厚望。

    书屋结构呈长方形状,分为大小厅两个部分,均是作为读书授课之用,建筑至今保持完好,四周均以木板装饰并油漆成红色,即干爽防潮,又美观隔音。

    穿过书屋狭窄的过道,便来到了一间小厅,面积数十平方,左右各有对称的两间小卧房,厅中设有条案,八仙桌,太师椅。两旁窗户高且小,但顶篷设有亮瓦采光,使室内的光线十分充足,由于过道窄小,厅中的八仙桌等家具无法搬入,于是就地打制,这也可算是“双桂书屋”中的一趣景。

    大家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厅中四周的墙壁为全木结构,但是又分有大小几扇可开启的门,因为双桂书屋中的小厅靠天井采光,天井上虽盖有明瓦,但是依然还是四水归堂结构,排水用的水枧仍然从厅四周的墙壁下来,这种可开启的小扇门,不仅方便了水枧的维修,而且也使得墙体更加美观。

    与其它地方重男轻女传统习俗不同的是,关麓村不少人家都设有供小姐、女子读书的书厅,这小厅便是其中之一。小厅藻井彩绘多以花草、美人为主,特别是数十只彩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虽经历百余年时光,至今仍清晰可睹,与四壁悬挂的书画楹联相映衬,显得格外优雅。说到这里,大家大概也明白书厅为何要取名为“双桂”了,这家的主人不仅希望家中的男孩能成为国家栋梁,希望女孩子们也能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同治年间,在封建思想的重压下,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出现,可算是关麓汪家最值得记载下来的一件大事。

    穿过又一条长长的过道,就来到了双桂书屋的第二部分,此厅较前者宽敞,分上、下二厅,中间有四方“天井”采光,天井仅有三尺长、二尺宽,面积虽小,制造时的工序却一道也不能马虎,这也是大家到黟县所能见的最小的微型天井了。

    厅中地势上高下低,并装有太师壁,是先生讲学授课之处,下厅装有八扇莲花门,可与天井分隔,右侧一门通向偏厅及灶屋;左侧两门,一门通花园,供师生课余休息游览,一门则通向“大夫第”的正屋及花园。

 

大夫第

    “大夫第”也属于老四家,是“瑞霭庭”的附属建筑之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虽然把经商与读书相提并论,认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但绝大部分的徽州人往往是先选择读书求功名,若不成功,再考虑弃文经商。徽州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先读书后经商,比不读书后经商的成功率更大得多。而经商若没有官府的依托,也是很难成为巨贾豪商的,于是徽州商人经商成功后一般都要不惜代价买下一官半职,仅关麓村有“大夫第”题额的人家就有四户。

    进入宅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厅堂左侧摆着的一张烟榻,烟榻长约2米、宽1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主人介绍,烟榻是用珍贵的“海底木”制成,因为使用的年代久远,油漆的颜色已所剩无几,刚好可以看出,木质极为细腻紧密,最难得的是,触手之处,冰冰凉凉,酷暑盛夏,只要坐在烟榻上,顿时酷热全消,通体生凉。

 

吾爱吾庐

    这是一幢典型的书斋式建筑,乃“八大家”中老大汪令銮于清咸丰年间建造,迄今约150年历史,其子德浩早年读书于此。大门朝东北方向,两侧各有一个半人高的石鼓,黟县青大理石门楣上刻着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在光绪西亥年(1875)题写的“吾爱吾庐”四字隶书,每字尺方大小,字体端庄大方,苍劲有力。赵之谦,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曾任南城知县,诗文书法篆刻卓越一时,大家现在所见的这块题额便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进入房里,是一个正方形的庭院,约40㎡左右,中有石板甬道直通正厅,四周建有回廊,靠三面墙壁的14根主柱为空嵌暗柱,放眼望去,似悬空而立,这种颇似西北民居建筑样式,在徽派古民居中是不多见的。

    回廊通往正厅两侧的仪门,右边是柳叶形,左边是画帘形,行于其中,如同画中人一般,庭院中设有石桌石几,植有花草,极富情趣。

吾爱吾庐的正屋名“萱荫庭”,二层三间,廊前装有10扇莲花门,以供采光和挡风。正厅两面三侧厢房,窗户面朝庭院,一反古民居惯例,又宽又大,四面隔扇皆雕以花纹,使房内十分明亮。

    厅堂中最值得欣赏的还是藻井彩绘,其图案多为鲤鱼,成群追逐嬉戏,大者盈米,小者盈尺,这象征鲤鱼跳龙门,算是对此处求学的弟子们的勉励。

    据史书记载,孔夫子有一儿子叫孔鲤,有一天,他“趋而过庭”,孔子见了,问当天诗学了吗?孔鲤答道,还没有。孔子便开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便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鲤去大厅拜见父母大人。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道,还没有。孔子又开导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便退下而学礼。诗书礼义是古人的道德标准,后人于是将承受父亲教训的地方称为“鲤庭”,这“吾爱吾庐”书厅便是汪氏子孙受教育的地方。

 

九思庭

     “九思庭”与它右边并列的两户均为三间楼房,屋内也有边门相通,屋外有一长方形大庭院,以花墙一隔为三,亦有门洞相通。“九思庭”的墙院门洞上方有大理石门楣题额“啸月”二字。啸者,狂傲、潇洒也,月者,清高、纯洁也,“啸月”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道德及理想,也表明“九思庭”主人高雅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

    庭院右侧靠墙有一长方形花台,花台植有一颗十分奇特的紫薇古树。无风的时候,紫薇默默站立一动不动,但只要人在它的任何部位轻轻地抓搔,全树的枝叶便会抖动。抓搔不停,抖动不止,就好比人体发痒一般,故这颗树又名为“痒痒树”。这株奇树,树皮平滑,入冬树皮片状脱落,逢春发芽时又长出新皮,光滑如初,树干多扭曲,颇有风姿,花期7-9月,树高3米多,恰好探过墙头,乃是关麓及至古黟一独特景观。

    正屋为三层楼房,大厅是左右对向“明三间”结构,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地面用水磨砖铺成,既可防潮,又十分整齐美观。

    大厅左边有小门通向便厅,便厅四壁饰以木板,地面亦是以木板铺成,这里冬暖夏凉,是休闲度日的好去处。便厅有楼,楼上厢房分前后两间,设计者将厢房内部的陈设与厢房的板壁连成一体。如前厢房的连壁床架的另一边连着一木橱,橱子后面又连橱,打开橱门可放衣物,关橱门又成了进房的过道壁,设计十分合理。不少游客看过都戏称这是“古民居中的组合家具”。后厢房一侧有一门洞,通入夹壁层,可藏物躲人,这正是当年房主人藏匿隐私之处。

    从后厢房窗子望去,是“武亭山房”的旧址。“武亭山房”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的故居,其主体建筑虽已拆除或改建,但从残留的八字门楼墙及一亩方塘,不难想象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周围优美的环境。

    “九思庭”在村庄的最南边,现在我们由此而出,又要向北面回行,绕过几条小巷,才能到达今天的最后一站“淡月山房”。

 

春满庭

    打开一扇扇的侧门,继续向前走,眼前又出现长约20米的窄巷,走到尽头,眼前又一亮,来到一个极为宽敞的庭院之中,整个院落呈弯月型,院中麻石铺地,院墙四周,正屋前左右两侧全部有长石几,石几上摆满花草盆景,花香扑鼻,庭院里大多种植的是四季常绿植物,置身院中,春意扑面而来,这就是“春满庭”。

    “春满庭”为“八大家”中最早的民居建筑,是八大家的祖屋,由徽商汪昭孝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240余年,最初他八个儿子均住在这里,后来是最小的老八汪令锽及其后裔居住之所,也是黟县中共党组织的创建者、烈士汪希植的故居,屋内为回廊大型四合屋,描金绘彩,四周莲花门上刻有精美木雕,因建屋时期较早,故木雕都较为古拙、粗犷。

    现在,这家的后代大多已不再住在祖屋里,但一直遵循祖训,在家中精心种植常绿植物,所以家中依然是春满庭院。

 

汪德沅宅

    由七家的八字门楼出来,沿溪行,前方豁然开朗,眼前出现的一房屋,是“八大家”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片民居,由“八家”中老四汪令钰于清同治年间所建。

    我们由西边第一家开始参观。

    沿麻石铺地的窄长小巷而入,所见到这一幢四合屋是汪令钰之子汪德沅于民国初年所建,属于老四家中的附属建筑。未过其门,就发现这户人家的门罩极具特色。

    整个门罩所嵌均为砖雕,共分七层。第一层由南瓜与蝴蝶组成,这叫做“瓜瓞绵绵”,民间有多子多福的旧观念,而瓜瓞绵绵是子孙繁茂的“八家”建筑中最为常用的雕刻作品;第二层为暗八仙图案,代表着家族中的第子在所从事的各行业中各显神通,创得一番事业;第三层为流苏;第四层为富贵牡丹,显示出他们事业的成就;第五层由蝙蝠与“福”字组成;第六层为有插有三戟的小瓶,喻示“平升三级”,并有人物图像。第七层以龙头挂络作为结尾。

    在门楼的砖雕中,以第二层的作品最为精美,整幅砖雕宽二尺、高一尺见方,内有亭台楼阁,花草人物,虽然是在一个平面上雕琢而成,却是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这幅砖雕名曰“小康世家”。

    “天下为家”是小康社会的特征,一个讲礼制、有秩序,生活富足的社会,既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也符合黎民百姓的愿望。这幅作品中刻画了理想中小康社会里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中有白发苍苍的八旬老翁,活泼可爱的垂鬓幼童,意气风发的文官武将,悠然自得的耕田老者,埋首苦读的孜孜学子,还有闲庭信步的文人秀才,不同阶级的人和睦相处,生动地描绘了小康之家的生活图景。

    进入屋内,房子为四合屋,中间设有一方天井,上下两个厅堂呈对称结构。整幢房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虽然没有描金绘彩,但木雕却极为精致细腻。

    天井四周的雀替有“蟾宫折桂”及“合和二仙图”。蟾宫,指月宫,传说月中蟾蜍与桂树,因此月宫为蟾宫,古时称登科中状元为蟾宫折桂,这种木雕在徽派建筑中大量使用,可见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合二仙,原为两个僧人,名寒山与拾得,后演变为掌管婚姻和合美满的喜神,拾得持荷花,寒山持盒,取其谐音“荷(和谐)、盒(合好)”之意。

    这户人家的木雕集中在窗子的护栏及厢房的莲花门上,窗护栏上是《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清中叶以后,徽州地区的徽剧极为盛行,后来随着徽班进京,使其流传更广,发展为中国的国粹剧种——京戏。古徽州地区的木雕多以徽剧的戏文故事为主,且多为战争场面,徽商们也无时不在提醒自己:商场如战场,也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险恶的商场争战中脱颖而出,成为富甲天下的成功者。可是在文革期间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多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这户人家的木雕作品也大多遭受破坏,非常可惜。

    因为厅堂极为窄小,为了节约空间,所以家中厢房的莲花间都只有一扇,显得非常局促,同时又不便于搬放大件物品,当时就巧妙的在过厢上又开有两扇门,平常不用时,看上去是一堵木墙,推开后,又方便搬运东西,极为便利,由此能看出当时工匠设计房屋时的匠心独具。

    四扇莲花门上雕刻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九世同堂”图,“九”在中国习俗中是数字的极限,九世同堂也就是世世代代同住的意思,“八大家”民居建筑形成群体的目的也在于此,所以这幅图也可算得上是“八大家”建筑的灵魂所在,这种木雕在“八大家”中的出现频率也是极高的。

 

    关麓村充分体现徽商“贾而好儒、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走进村中,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仅“八大家”中就有六处的宅名与书学相关,如“安雅书屋”、“临溪书屋”、“问渠书屋”、“双桂书屋”、“学堂厅”、“小书斋”等。正因如此,关麓村造就了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汪烈,创立了古徽州地区第一所西医医院“汉美医院”的汪寿椿;汪希直烈士成为黟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黟县地下党组织的创始人。古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游客点评
全国服务热线
0559-2515303 / 2543070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荣誉
联系方式
导游信息
付款方式
预订帮助
ENGLISH
操作团队
旅游资讯
黄山交通
旅游动态
旅游小贴士
旅游指南
旅游常识
自驾车宝典

手机扫一扫进入官网
Copyright © 2000 - 2008 www.huangshanguide.com 黄山中国国际旅行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9-2515303 2543070 15905590408 传真:0559-2542014
E-mail:122618043@qq.com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天都大道9号A座8楼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 皖ICP备05012915-1 网站地图
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邮件地址:122618043@qq.com
营业执照 经营许可证 工商网监